【生活進行式】林逸欣/購物進化論 (聯合新聞網)
身為台灣最大物資循環平台「GC贈物網」營運長,我經常四處分享贈物的好處及個人的贈物心得,並提醒大家不要亂買。但與很多人的猜測相反,其實我並不反對購物,也非常熱愛購物(萬一真的買錯或失手,還有GC贈物網這條後路……),事實上,購物甚至比贈物能教會我們更多事情!就讓我們來聊聊「該怎麼購物」。
我們每一年、每個月,甚至每一周都在購物,你有想過自己為什麼購物嗎?購物行為的背後,有不同的動機,更有著好幾個層次。了解自己的購物模式,能讓自己精準購物,過上不壓縮荷包、不侵犯空間,又日日與好物相伴的「怦然心動」生活!
功能型購物
功能型購物,買入的物品通常具有很強的功能性,而且物品具備的功能是生活中或是當下不可或缺的。這類物品滿足的是生存的底線,猶如每天要吃飯喝水一般,必須有這些物品才能正常過日子,例如剪刀、掃把、衣架、牙刷、毛巾等等,它們滿足的是生存層面的需求,只有當這個層面被滿足,人才會開始有想要提升的願望。
情感型購物
在這個模式下入手的物品,具有較強的情感連結,可能是物品能代表或象徵自己的屬性,或是物品投射出自己憧憬的狀態。當然物品本身的功能性仍然存在,但購買時的滿足感來自於「感覺很棒」或「我也想這樣」,這是情感型與功能型購物的最大區別。
例如買了一個自己非常喜歡的設計師品牌手袋,即使大賣場也有尺寸相同、剪裁類似、材質相仿的手袋,但就是不會有那種激動的心情呀。還有一些保養品,請來明星代言,當你拍著他們家的化妝水,你想的並不只是成分帶來的效果,而是「我用的是某某明星同款耶」,或是「我也想要像那個明星一樣漂亮」。
體驗型購物
體驗型購物買入的物品,通常物品本身只是一個載體、一個工具,你要的不是這個物品,而是它能幫助你得到的體驗,例如健身器材、按摩用品、電動遊戲機,還有許多服務類型的產品,包括現在很流行的各種體驗課程,你追求的不是「擁有」物品,而是它帶來的體驗。
從情感層次到體驗層次,物品對你來說已經不是「身外之物」,而是你「生命經驗」的一部分。這時候物品的意義被內化,物品帶給你的精神滿足感也會更為持久。
覺察型購物
覺察型購物,是最高層次的購物模式,這時候購物已經跳脫「買東西」本身,從「結果導向」轉為「過程導向」,重點不再是「買到」那個東西,而是我「為什麼」買,最後又是「如何」選定它的?我的篩選條件是什麼?這些反應著我們的價值觀。
透過每一次的購物,更加覺察到自己的需求、喜好,更了解自己當下的生活狀態和在乎的事情;甚至可以透過調整物品,來重新設定自己的生活目標,給自己正面的暗示。
當然,我們每次購物都可能帶著不同的意圖,四種模式也會交互發生,但若能將百分之八十的購物提升到覺察模式,不僅讓每一樣入手的物品,皆與你的價值觀同步,更會讓你透過一次次的購物,了解自己的內心--當然,在行銷與折扣漫天飛的時刻,也不容易淪為失心瘋剁手患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