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逸欣/最後三小時照片整理法 (聯合報)
整理照片是一門學問
我是斷捨離主題的企業講師,也是一名從「囤積愛好者」努力成為「怦然心動生活家」的實踐者,因此經常被人問到如何與某物斷捨離。其中,有一項特別困難,連我都感到棘手:照片該怎麼斷捨離?
我出生於照片仍需要沖洗的年代,曾經每一下的快門都需要等待,從而掌握最完美的時機。現在的照片不再需要沖洗,儲存裝置又便宜,即使連拍都可以不經思考地全數留下,導致囤積大量照片,最後變成「不挑」、「不刪」、「不理」、「不看」。等到真想要整理,一張張重看、挑選、刪除,不知不覺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與時間成本。
整理照片是一門學問,照片等於回憶,特別是對有小孩的家長、有毛小孩的飼主來說,刪照片絕對是一項糾結的任務。連拍的貓咪,每個角度都有牠的可愛,哪一張都刪不下手,反正留著不用錢,何必急著決定呢?於是愈留愈多,多到心裡萌生出一種淡淡的壓迫感,這就是「資訊壓迫」。
不論是照片、檔案、收藏的網路文章等,即使它們乍看無形,囤積過多仍會在潛意識中產生精神上的壓迫,甚至是窒息感。與房間東西太多的「阿雜感」不同的是,它們不會隨時出現眼前,不會占據實體空間,不會讓你抓狂到要立刻整理,但總會不經意提醒你:「你還有些東西沒處理。」像我的待辦事項,就一直留有「整理硬碟照片」,偏偏很難開始,因為十年來的照片都是「拍完存、存完不理」。
重點在留不在刪
身體力行物品的斷捨離,感受到各種身心清爽的好處,讓我開始思考,照片該如何斷捨離?意外的是,在某次身體不舒服時,我找到了靈感,取名為「最後三小時照片整理術」。親身實驗後,我發現它很實用,執行的原則如下:
重點在留不在刪:與其糾結要不要刪,應該將精力放在挑出「亮點」照片,找出那些你想記得的瞬間,或是如同《哈利波特》「港口鑰」一般的照片,能瞬間帶你回到那個事件或情境的照片。
分批整理:同場合、同對象的照片可以一起整理,比如去年的歐洲之旅,或家中的愛犬柴柴。假如你找到柴柴最完美的握手照,那麼其他的握手照便可以一舉刪除。
間隔整理:不需要太頻繁整理,一段時間整理一次即可。以柴柴例子來說,每次拍到可愛的握手照,因為無法確定能否再拍到一樣可愛的模樣,幾天內是不可能刪除的,不如一段時間整理一次,一樣的主題較容易分辨出哪張最好。
確認問題:問問自己:「人生如果只剩最後三小時可以回顧,我會想要看到這張嗎?」假使那張照片讓你會心一笑,或產生悸動,就是它了!而若在生命的最後三小時,看到那張照片會覺得「浪費我兩秒,趕快換下一張」,就該果斷刪除。
建立信念:請相信人生的所有經歷都刻在你的細胞裡,即使沒有留下照片,你也不會失去它們。
如果讓我進一步「斷捨離」以上規則,那麼請記得第四條就好--問問自己:「人生如果只剩最後三小時可以回顧,我會想要看到這張嗎?」最後三小時,能看的照片不多也不少。我發現當我開始用「最後三小時」的原則去檢閱照片,整理的速度立刻N倍提升,以往1000張照片,來來回回看了幾小時,可能只刪掉20張,但這次我在兩到三小時內,就將2400多張照片刪到剩下800張,對於我這樣的照片選擇障礙患者來說,效果十分顯著!
我想,不論是有形物還是無形物,當你意識到空間有限、時間最貴,才會認真篩選值得留在身邊的事物和資訊。
●本文作者為台灣最大物資循環平台「GC贈物網」營運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