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屆夢想資助計畫「台灣真善美,萝想KEEP WALKING」(我們工作室有限公司)
物資交流,讓愛傳遍全臺灣
很多人來到贈物網之後,意外地養成定期捐款給公益團體的習慣,因為幫助人是一件很快樂的事。特別是臺灣人很有愛心,特別愛分享,在索取贈物之前,也都會評估自己是否真正需要。如果能把平台推得更廣的話,資源就不會浪費、不會閒置。真正需要資源的人可以花很少的力氣,甚至不用花一毛錢,不用花任何力氣就可以得到。我希望能夠透過這樣的公益平台,讓物資可以交流循環,讓大家都可以過得更好。
麻省理工教授、心理學家同時也是文化分析家的 Sherry Turkle,經過長達十五年的研究,在2011年出版的書裡提出了一個概念–Alone Together:在科技及網路社群大舉入侵人類的日常生活之後,重新形塑的人我關係:我們與其他人共處一室,卻又各自對著智慧型裝置雲遊在另一個空間,一種在一起卻寂寞的相處模式。儘管如此,她勉勵讀者靈活運用當下的科技,把需要我們的社區、我們的政治與真實的自我帶回現實世界,「打造一個讓我們也想愛上的生活」。
為用不到的物資找下一個家
成立於2009年的「give543贈物網」,其實,正描繪著 Sherry Turkle 所期待的美好願景。give543起初只是舊物交流的平台,構想來自於站長馬玉如。當時,她領養了兩隻被棄養的貓咪,於是上網搜尋貓籠,心想搞不好剛好有人手邊有不要的貓籠可以送給她。結果,她還真的如願以償,免費得到一個善心網友贈送的籠子,後來才發現同樣的籠子在寵物店裡竟然要價七千兩百元。「那個網友也很開心,因為他也清空一個家裡不用的東西。我想,要是有一個平台,能讓每個人都把這樣的資訊刊登上去的話,應該會有意想一到的感動!」馬玉如說。
原本在建設公司工作的她,其實心裡有個糾結–雖然薪水優渥,但總覺得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,覺得應該做些有意義的事,儘管同事都在罵她傻,放著舒服日子不過,她還是決定辭職。剛好她與球友,在醫院擔任護理師的林慧洵聊起贈物網的構想,意外獲得支持,於是連同姐姐馬玉珊、高中同學林巧雯,四個女孩開始著手進行網站的設置,後來,球友陳念宜也加入她們的行列。
然而,事情似乎沒有想像的順遂「一開始,工程師都不覺得網站會有流量的問題,因為他覺得一個東西放上去,一定會有二十個人要,然後就結束了。結果後來事實證明,大家是臺灣人,很有愛心,特別愛分享,四百件東西放上去,大概只有三百五十件會成交,其他五十件會留到隔天,分享的人多於瘋狂索取的人,大家也會看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。」馬玉如說。
網站架設初期,每當遇到媒體報導,平台速度就會變慢,可能連個一頁都需要等上五分鐘;後來,就好像「十坪店面裝了一萬人」,網頁常常呈現停擺狀態。所以網站成立五年裡,因為網站的架構被流量衝爆,造成資料庫遺失,整整兩年沒有辦法運作,不得不請網友耐心等候半年,進行第二次改版調整時,又遇到委託的網路工程公司在預定開站前夕,告知因母公司資金周轉不靈,再度宣告改版失敗,老本還差點拿不回來。
步上如此令人喪氣的窘境,幾個人曾灰心,也考慮過關站放棄,各自找工作重頭來過,但是「反正錢再賺就好了,短短的人生嘛,還是希望做一些有意義,對社會有貢獻的事,何況,我們不做,還有誰會做這麼虧本的事。」她們也總在存亡關頭,獲得獎助金及各界幫忙,「也許老天爺不想讓我們關站吧!」馬玉如說。
讓善心與善意循環不息
也曾經收到網友鼓勵,請她們繼續堅持下去。信裡寫著:「網站改變我很多,雖然一開始只是想來看看是不是有免費的東西可以拿,沒想到拿到之後覺得很開心,慢慢開始整理家裡的東西捐給大家,也養成了定期捐款給公益團體的習慣。」讓她們感受到藉由這樣一個平台,好像真的可以改變點什麼,至少讓大家可以發揮愛物惜物、延續物命的精神,並享受幫助人的快樂「就像擺在家裡生灰塵,當衣架也不如的健身腳踏車,贈送給公益團體之後,讓真正需要的老伯伯在上頭做運動,促進健康、延長壽命,也算得上是積德做好事。」團隊裡負責傾聽社福單位需求的公益負責人林慧洵說。
網站也半強制會員在收到受贈物品後留言給致贈者,只要進到「贈物感謝區」,就可以發現會員不論是收到筷子、郵票、衣服、給孩子吃的軟糖,還是計畫巴結媽媽的小禮,幾乎沒有人用「謝謝」兩字草草帶過,而是一併報告使用的狀況:「兒子好喜歡吃喔,謝謝你!」、「謝謝你這麼細心的包裝,真的是很棒的筷子,質感很好!一起做環保!」看似平鋪直敘的幾行字,卻讓人有種被粉色花朶包圍的溫馨感受,心也暖暖的。
網友之間凝聚的溫情,總是讓give543團隊覺得很窩心,不由得嘴角上揚,越講越起勁。馬玉如提到「網站還有個好處,它不像拍賣,一個杯子兩百塊,你還會殺價到一百八十塊含運,雙方頂多留下評價就結束了,這件事是沒有後續意義的。但是在這裡,你送一個東西,拍照、約定面交,甚至花錢包裝、寄送,這麼一來丟掉可能還比較乾脆。但是大家仍然願意這麼做,收到東西之後也會花時間在網站上留下使用的狀況及感謝的話語。網友彼此還會繼續聊天,很多人因此變成志同道合的好友,開起茶會。也有一群媽媽會在網站上抬摃、交流物品,因為小朋友成長快、汰換物品的速度快,所以常常需要求贈也會主動捐贈已經用不著的東西。」
不只是珍惜資源,更是參與公益的實踐
擔任媒體專員的林巧雯提到,有一次開車到高級住宅地段送水杯給網站會員「只不過,住在這裡的人怎麼還需要到贈物網求贈物品?」見了面,才知道這位會員獨立撫養三名發展遲緩的孩子,平常是一般上班族,也少有人知悉她真正的生活景況,雖有需求也不好意思開口索取不需要的東西。「她看起來就是一個很樂天的女生,但我就覺得很衝擊,我們年紀相仿,她卻已經獨自面對這麼多。她越樂觀,就越讓人心疼。」聽了她的遭遇,林巧雯連堆在車上加油站送的水及衛生紙都拿出來,後來索性打開後車廂要會員隨意挑選。她也才知道,透過贈物網,會員可以隠藏自己的身份,不需要拋頭露面也能得到迫切需要的物資。
「臺灣其實有一部份這樣的人,我們稱為邊緣戶。礙於法令規定,政府無法照顧到所有的人,像是有人也許繼承已經不堪居住的老朽房屋,不符合低收的資格,但自己沒有錢又得扶養老小」林慧洵如是說。同樣地,有一位住在台東的單親媽媽,本身扶養三個過動兒,儘管生活過得清苦,還是透過贈物網默默行善,她常在網站上求贈物資,接受過許多來自贈物網全臺灣會員的幫助,就連求贈物資的電腦都是透過贈物網拿到的。正因為自身的困境,所以更能體會弱勢團體的需求,也透過網站再捐出自己不再使用的物資造福弱勢,而伸出溫暖的手,也讓她們感嘆人性的美好。
近年來,give543除了原始的贈物機能,更結合了照顧弱勢族群及公益團體的功能,成為公益媒合的平台「我後來走訪很多非營利組織,發現台灣人的愛心在世界上可能排得上前十。」時常接觸公益團體,綽號「小胖」的林慧洵有感而發地說。積極經營非營利組織之後,她也透過實地走訪這些機構,確認實際運作的狀況,並極力為這些中小型社福機構發聲,提高能見度「我們希望帶給網友的訊息是,這些刊登求贈訊息的團體,並不是貪婪地什麼物資都要,而是真正需要;也讓大家知道公益團體很棒,服務在地的人。然後我們大家只是捐出家裡不要的東西,一起出一份力。」林慧洵說。
例如,位於高雄的調色板協會,平常致力於照顧街友與弱勢家庭的社福工作。有一年冬天特別寒冷,但是可能因為位於南台灣的關係,民眾普遍認為需求不高,並未積極捐贈被子,一直到隔年冬天協會才在贈物網上募到足夠的冬被。其後,協會人員在網站上留下了一篇回饋感言,內容寫道:「想想……要是去年就有贈物網的話,就不會有街友跟老人凍死了。」這段話,讓幾個女孩深感堅持下去的必要,即使網站不含人事成本就需要六百萬,還是十分值得「因為人命是無價的。」馬玉如補充說:「我們後來才知道,協會往年冬被都募不滿,但是一刊登在網站馬上募到足夠的被子,還叫大家不要再寄來了。這些真的都是大家的力量,很感動。」
讓愛開枝散葉
2013年,give543也與長期照顧弱勢偏鄉的坤泰文教基金會及社福團體攜手,在平安夜將物資及禮物送到彰化偏鄉小學。林慧洵說:「我看到禮物心願的單子上頭,有人寫說我要五隻筆,還有人說我要一件外套,是要給媽媽穿的。相對於一些距離都會區較近的山區小學,學童的願望是一台腳踏車、一個i-Pad,這裡的孩子是多麼容易滿足又令人疼惜。我們常會有一個謬思,覺得只要是比較偏遠的地方,都會需要很多物資。但其實很多地方都已經被照顧到了。」
此外,贈物網團隊也與房仲業者合作,由業者認購在地小農的無毒冠軍米,贈予社福機構與弱勢家庭。一方面支持小農,一方面也由熟知地方的房仲業務員將米親送至弱勢家庭。問她們怎麼會想做這件事?馬玉如回答:「其實我們也是受一個極低調,連暱稱都不能讓我們公佈的網友啟發。因為他每個月都向雲林的一位水餃阿嬤買九千塊的水餃,然後再將這些水餃捐給兩個社福機構。這樣就一次幫助了三個地方。對啊!錢就是要這樣花嘛。所以就盡量把錢花到最大值,這次的送米活動也是同樣的道理,當然也有助於提升企業的形象。」
至於未來,馬玉如說:「我們計畫為庇護團體開闢一個商場,協助他們販賣不論是糕點、精油皂等自製商品,也參與協助提升商品質感,與結合年輕藝術家的設計包裝。除了讓一般大眾能夠有一個固定的點購買,而且會讓人想要拿來送禮,而不是基於同情心的一次性消費。」
採訪後記 撰稿/劉向潔
一坐上玉如的車,好客的她就說我們來的正是時候「剛好朋友從香港帶了排隊才買得到的餅乾,很好吃,一定要吃!」訪談中,也不停地為我們斟茶,招呼我們吃各式點心。再加上意外發現與慧洵是同鄉,這次見面,要說是訪談,不如說是同樂會。幾個女孩對於會員的感人故事如數家珍,臉上也總是帶著滿足喜悅的神情,令人印像深刻。她們,就像是台灣人的縮影,直爽、熱情、大方、好分享。相信有她們的地方,愛就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