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共享經濟翻轉台灣(ETNEWS新聞雲)
2017年06月7日 11:37
▲中國的共享單車「摩拜」創立2年市值上看100億人民幣,更獲天使投資人李開復、郭台銘投資。(圖/視覺中國CFP)
文/謝邦彥
共享經濟(Sharing Economy),又稱租賃經濟,是一種共用人力與資源的社會運作方式。它包括不同個人與組織對商品和服務的創造、生產、分配、交易和消費的共享。
在共享經濟體系下,人們可將所擁有的資源有償租借給他人,使未被充分利用的資源獲得更有效的利用,從而使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變得更高。但是,在整體經濟景況較好時,人們可能會失去共享的意願;在景氣差時,人們會更願意把自己身邊所有的資源分享給別人,以賺取額外的收入。
共享經濟商機大、爭議也多,根據資料顯示,2013年全球共享經濟五大主要行業的市場規模已達150億美元,預計2025年將達3,350億美元,已經與傳統租賃業相當。這五大行業包含:互聯網金融(P2P)、線上招募、共享房屋(Airbnb)、共享汽車(Uber),以及線上影音串流(Spoity)。
另外,全球共享經濟浪潮下中國也不惶多讓。根據中國國家信息化研究部於2016年所發布的資料,其共享經濟市場規模2015年已達1.95兆元人民幣,約有5億人參與共享經濟行為,換算起來13億人口有近4成的民眾參與其中,其相對應的經濟模式,也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。反觀Uber退出台灣市場後,相較於全世界共享經濟的蓬勃發展,台灣政府對於這種新經濟模式的限制及保守,未來能否因此而受惠?
這波共享經濟潮中,台灣究竟有哪些廠商受惠?以富士康為例,它與大陸的「摩拜單車」合作,由富士康負責生產腳踏車,2017年3月在新加坡開始服務。而「摩拜」及「ofo」兩大陣營為首的品牌業者,今年單車需求較去年激增十餘倍,讓台灣的輪胎雙雄正新、建大也鎖定該潛力商機,聯袂打入與「摩拜」合作密切的鴻海富士康供應鏈,帶動今年共享單車輪胎出貨爆發,上看2,000~3,000萬條的規模。共享經濟產生新的商業模式及新的需求,已讓台灣的傳統產業廠商受惠。
雖然Uber的經營模式與其退出台灣引起很大的爭議,但在網路上的評價又是如何?觀察利用全球動力科技eyeSocial平台分析半年內對於「共享經濟」的輿情討論可以發現(見下圖):正面分數175>負面分數-98,這顯示網路上對於共享經濟的新經濟模式多持正面評價,也代表網民對於這種經濟模式的期待與渴望。相較之下,若政府持續保守且法令落後,該如何再創台灣經濟另一波成長動能呢?
▲半年內十大頻道對於共享經濟情緒感受。(圖/全球動力科技eyeSocial平台提供)
筆者建議,在台灣建立自主特色的共享經濟平台,由政府領頭,以全世界為市場,往下面幾個方面著手:
1.愛心共享:媒合需要物資捐助的單位與有愛心的人,以類似「Give543贈物網」的模式進行,而受捐單位日後也能再把物品捐贈出去,形成一個「持續分享」的愛心網,甚至可以創新,演變成累積愛心點數轉換比特幣的模式。
2.小確幸共享:把台灣特有生活、旅遊、創作及人文文化的小確幸,分享給全世界需要的人。
3.政治共享:他國有能力的領導人可以共享來領導台灣,而台灣優秀的政治人物可以共享到其他國家,類似專業經理人的共享概念。
共享經濟,能帶領台灣跳脫製造業代工思惟,走向創新經濟平台的時代,或許,還可以翻轉景氣與人心低迷的台灣。
●謝邦彥,博士、全國意向顧問股份有限公司顧問,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,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,來稿請寄:editor88@ettoday.net